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明朝永樂大報恩寺琉璃塔 (Porcelain Tower)


British Museum 新增了 3 張相片
The Yongle emperor died ‪#‎onthisday‬ in 1424. His name means ‘perpetual happiness’. He was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of China, reigning from 1402 until his death. The incredible Porcelain Tower was built during his reign between 1412 and 1419, and was one of the tallest buildings in China at the time. It formed part of a temple that was built as a memorial to the emperor’s dead parents. The tower was so magnificent it was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medieval world, and was covered in striking white, green, yellow and brown porcelain tiles. The Museum has prints of what the tower looked like before it was destroyed in around 1854, and some of the huge glazed porcelain tiles that once lined the structure.

Wenceslaus Hollar (1607–1677), Pagoda or Temple of Paolinx. Etching, 166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報恩寺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The Stele of Bao'en Temple 2011-03.JPG
大報恩寺御製左碑,2011年3月
所在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
分類古遺址
時代東吳至清
編號7-156
登錄2013年3月
大報恩寺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秦淮河畔長干里,原址為南朝時期著名的長干寺。大報恩寺中著名的琉璃塔修建於明朝永樂宣德年間。

歷史[編輯]

明朝修建大報恩寺的原因有不同的傳說,一說是明朝永樂帝(朱棣)為紀念其慘死的疑似為其生母的碽妃而興建的;另一說是為了紀念建文帝朱允炆。在1412年到1431年期間興建的一組規模龐大,有如宮殿般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地基上先釘入粗大木樁,然後縱火焚燒,使之變成木炭,再用鐵輪滾石碾壓夯實,木炭上加鋪一層硃砂,以防潮、殺蟲。寺內有殿閣20多座,畫廊118處,經房38間。歷時19年,耗銀250萬兩,徵調工役10多萬人。
位於大殿後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建造於永樂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層八面,高達78.2米,甚至數十里外長江上也可望見。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券。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梁下懸掛風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里。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塔內壁布滿佛龕。該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時代,一些歐州商人、遊客和傳教士來到南京,稱之為「南京瓷塔」,將它與羅馬鬥獸場亞歷山大地下陵墓比薩斜塔相媲美,稱之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也是南京的象徵。
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內亂,由於擔心石達開部隊占據制高點向城內發炮,大報恩寺被北王韋昌輝下令炸毀,僅存一青銅色塔剎(1930年代後失蹤)和8米高的石碑。相傳建造該塔時曾一式燒製三份琉璃構件,一份用來建塔,兩份埋入地下用於替換。1958年在眼香廟芙蓉山、窯崗村一帶出土的大批琉璃構件上多帶有墨書的字號標記。構件現分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2004年後南京市政府開始籌劃復建事宜,2007年,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正式啟動建設。2008年8月7日,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鐵函中發現了七寶阿育王塔,內藏「佛頂真骨」。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報恩寺重建工程是南京市2010年城市建設「十六個重大項目」之一,2010年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向該工程捐贈10億元人民幣。

現存遺蹟[編輯]

  • 大報恩寺碑:包括南面的御製大報恩寺左碑和北面的御製大報恩寺右碑兩座,分別刻制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兩碑原對稱布置於寺內香河橋南北兩側,相距約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現狀左碑碑身、碑額已毀,僅存龜趺座(圖),右碑尚基本完好,但龜趺座已殘缺,碑文模糊不清[1]。《金陵梵剎志》一書中錄有兩碑碑文,左碑約計444字,右碑約計429字[2]

圖片[編輯]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