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the call of the wild

加拿大荒野的呼喚

  • 2016年 2月 15日
河Image copyrightGetty
七月一個炎熱的午後,我乘坐的大巴蹣跚地停在育空河滿是塵土的河畔。站在加拿大道森市一座有著邊塞風格的房子對面,我瞇著眼睛,視線模糊。
由於世界之巔公路(Top of the World Highway)緩慢的鋪設進度,我從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啟程,經過長達 10 小時的奔波,穿越 620 公里方才抵達,旅途漫長而難捱。但我來這裏是要親歷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小說中的風景,當年他不畏加拿大的嚴寒和荒野來到此地,那時連這樣的公路都還沒有。抱怨似乎並不合時宜。
克朗代克地區鄉村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克朗代克地區鄉村
育空地區的阿拉斯加公路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育空地區的阿拉斯加公路
育空世界之巔公路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育空世界之巔公路(Top of the World Highway)上的秋日景色格外壯觀。
1897 年 10 月,倫敦先生乘坐一艘草草建造的小船抵達道森市,當時的環境比我現在所面臨的要嚴峻得多,而且他還要經歷一次從英屬哥倫比亞省育空河上游向下游的 800 公里長的危險漂流之旅。來自舊金山灣區的作家時年 21 歲,意氣風發,籍籍無名,是在克朗代克淘金潮裹挾下蜂擁而至的千萬大軍中的一員。他繼續在此度過寒冷的冬天,因為道森市以南 120 公里的亨德森港處有人發現金子,但他發現的金子卻少得可憐,人還感染了嚴重的壞血病。不過,他也發現了一種不同的財富:隨後他將自己不顧一切冒險的探礦者經歷變成了一部以克朗代克為靈感的小說,並從中賺得 100 萬美元,此舉令他成為第一位收益如此豐厚的美國作家。
克朗代克淘金潮發端於 1896 年,當時三位美國探礦者在加拿大育空地區一個小支流處發現了可觀的金礦。隨後的夏天,消息傳到西雅圖和舊金山,當時美國經濟正遭受空前的衰退。成千上萬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長途跋涉,前往靠近北極的金礦區,有的路上甚至就要花去一年時間。隨後四年,約有 10 萬人動身前往克朗代克,一多半人不是中途折返就是死在路上;只有約 4% 淘到金子。
育空地區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即使最終抵達育空地區,蜂擁而至的淘金者也要繼續面臨嚴峻的挑戰,其中就包括極端惡劣的天氣。
克朗代克公路沿線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克朗代克公路沿線
老照片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這張攝於 1898 年的老照片顯示了道森市全盛時期的景象。主要街道還是泥路,但到處都是紛至沓來的新來者。
1896 年在育空河畔形成的道森市因為靠近最初的發現金礦的地方,很快就成為淘金潮的中心。今天,道森市骯髒的大街、裝有護牆板的建築物依然受到加拿大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保護,目的是要保持其與眾不同的克朗代克時代特點。我們的巴士沿著濱海大道踽踽前行,遊客們則在永久凍土上翹起的木板人行道上漫步,由此我不僅想像著倫敦先生當年的經歷會有多麼的不同。現在的道森市已經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旅遊城市,眾多餐廳星羅棋布,還有電影布景般的街道,常住人口約 1,300 人。相比之下,1898 年的道森市還只是一座混亂不堪的新興小鎮,30,000 名吃苦耐勞的遊子在喧鬧的酒吧和河邊的擁擠的小木筏出沒。
嚴酷的生活環境並沒有讓倫敦先生望而卻步。1876 年,他生於舊金山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稚嫩年代享受家庭溫暖的日子也屈指可數。少年時代,他曾逃票搭乘火車,成為一個「牡蠣海盜」,還曾因四處流浪而被短暫監禁。與此同時,他也養成了對書本不可遏止的強烈渴望。熱情、堅定而又急躁的倫敦先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克朗代克淘金潮的吸引。1897 年夏天,聽說掘金消息幾周以後,他就和三個伙伴一起乘船前往阿拉斯加小城迪亞(Dyea),路費是抵押姐姐的房產籌集而來。
我乘坐的大巴抵達 Triple J Hotel 酒店,它看起來與道森市所有建築一樣,我們恍若被帶回到 1890 年代,不同的是,酒店中配備電視和 Wi-Fi 網絡。我精疲力盡,無力觀看午夜日出,於是早早休息,為第二天訪問傑克·倫敦博物館(Jack London Interpretive Center)養精蓄銳。這是道森市主要的傑克·倫敦景點,它是一家小型博物館,主要展品是一座小木屋,頂上覆蓋茅草,上面長滿青苔。小木屋坐落在一個被白色籬笆環繞的小花園中。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極其簡樸。但是,小木屋來到此地的曲折經歷卻堪與倫敦先生的小說媲美。
道森市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今天的道森市依然保留著邊陲風格和與世隔絕的感覺。
一家古老的酒店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一家古老的酒店
Angelcomb 山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Angelcomb 山
1960 年代後期,博物館前任館長迪克·諾斯(Dick North)聽說有一根老木頭,上面刻著手寫的字樣「傑克·倫敦,礦工,1898 年 1 月 27 日」。據邊遠地區兩位移民所述,這根木頭在 1940 年代初取自一個小木屋的牆壁,發現人是個趕狗拉雪橇的人,名叫傑克·麥肯齊(Jack MacKenzie)。
諾斯對這個發現激動不已,他請來筆跡鑒定專家鑒定,原來所謂簽名板上的潦草簽名就出自傑克·倫敦本人之手。隨後,諾斯又動身尋找麥肯齊所發現的、早被人丟在腦後的小木屋。諾斯隨著一隻狗拉雪橇隊伍輾轉近 200 公里,才找到傑克·倫敦當年的蝸居,倫敦先生就是在這裏度過了自己 1897-1898 年冬天
的淘金歲月。這裏位置偏遠,1969 年,一隊為諾斯提供援手的觀察家在抵達時卻陷在泥濘的雪地中,不得不請求救援。
小木屋在轉移時被一分兩半。一半木頭(連同被放回的簽名板)被用於建造位於加州奧克蘭的傑克·倫敦廣場的小木屋,作家就是在那裏附近長大的,另一半木頭則在道森市傑克·倫敦博物館旁邊被重新組裝。
道森市街道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道森市街道
1895 年克朗代克地區的活動房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1895 年克朗代克地區的活動房
探礦者在克朗代克地區淘金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探礦者在克朗代克地區淘金
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出版後兩年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出版後兩年
在 1898 年 7 月離開克朗代克淘金潮時,倫敦先生幾乎一文不名,他從淘金中賺到不足 10 美元。不過,他卻在不經意間發現另一座金礦:小說。在淘金潮中,他的小木屋曾位於不同淘金路線的一個非正式的交匯點;其他淘金者經常會路過此處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冒險經歷。倫敦先生自己的經歷和想像加上這些奇聞軼事就成為倫敦先生日後創作生涯的基礎,令他聲名鵲起的就是於 1903 年出版的暢銷小說《野性的呼喚》。
克朗代克淘金潮於 1900 年落下帷幕。淘金潮儘管時間短暫,而且令成千上萬傾其所有、夢想一夜暴富的人失望而歸,但卻成為美國民間傳說和小說的一個核心內容,這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傑克·倫敦的小說。後來,我乘坐大巴南下白馬市,途中,我凝望窗外茫茫的荒野、起伏的雲杉林和野熊出沒的叢林,當年就是在那裏,年輕果敢的倫敦先生曾冒著攝氏零下 50 度的嚴寒辛苦勞作。作家將不幸化為藝術作品的萬丈豪情令我的欽佩之情再次油然而生。
請訪問 BBC Travel 閱讀 英文原文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