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Merkel the bold;評論:感動之國;敘利亞女孩手上的氣球上寫著:夢幻在這裡成真

Germany’s chancellor is brave, decisive and righthttp://econ.st/1NS4svb

ANGELA MERKEL may be the most powerful politician in Europe, but she has rarely shown much inclination for bold leadership. Both in domestic politics and,...
ECON.ST



評論:感動之國

世上處境艱難的人們嚮往德國。沒有比這更好的評價了。德國之聲主編Alexander Kudascheff 認為,德國人將無愧于在自己身上所寄託的希望。
  Flüchtlinge am Münchener Bahnhof
一位和家人一起逃往德國的敘利亞女孩。她手上的氣球上寫著:夢幻在這裡成真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對來自中東、非洲、亞洲和巴爾幹的人們來說,在為躲避戰爭、獨裁、酷刑、迫害、壓迫、歧視、貧困、無望境地的人們的眼裡,她就是希望之國。數十萬人背井離鄉,常常冒著生命危險,受到人口走私犯罪團伙的刁難。他們逃往一個國家,在那裡,大多數人以同情心看待難民,表現出關懷,表現出助人為樂之心和慷慨態度。讓人感動至極。
似乎所有規矩都已打亂。不再有規章、法則、標準和定規。一切可能的顧忌和憂慮都被排除或拋開了。80萬難民就是德國人所面對的,或者說,必鬚麵對的任務。這80萬難民被視為一種機會,而不是被當作一種負擔,甚至當作一種過分的要求。
德國新美德
此刻,德國人似乎的確是帶著同情、好奇和令人感嘆的助人為樂精神對待這些來自其它文化和大陸的難民們的。看到這樣的面貌一新的德國人,人們幾乎難以相信。正是默克爾總理呼籲德國公民們要具備一種新美德:隨機應變。換言之:順其自然,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Alexander Kudascheff DW Chefredakteur Kommentar Bild
本文作者
這種令人感動的助人意識--收容外國人和難民,而不管其是否有相應的文憑--是從哪裡來的?它來自流傳至今的那種對數十萬德國人經歷的記憶:第三帝國時代,身處絕境的他們不得不流亡,意圖在英國、美國、法國、瑞士或上海獲得棲身之地。它來自對那麼多德國人無望漂泊之旅的記憶,他們未能成功逃離,或因絕望而自殺,或在逃亡途中被逮捕、遣送、殺害。
德國的社會基因
由此,二戰後在德國的基本法中誕生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庇護條款:政治上受迫害者有權獲得庇護。庇護權不是一種恩典,而是一種司法和道德責任。儘管20年前做了修改、有所弱化,這一庇護法核心依存。它屬於德國的政治、社會基因。
大多數德國人讚同這一道德責任。精英們更不用說了。可惜,一小撮人中傷、反對難民。不用說,這很不好,不過,那畢竟只是極少數。然而,誰都不應完全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從令人驚訝的助人為樂狀態中會產生出一個不堪重負的社會;同情蛻變為拒絕。因此,政界該行動了。政府應該說明,它有何種計劃,並說明在國家層面和歐洲層面,什麼是行的,什麼不行了。我們正處在非常狀態中。國家已顯出不知所措。至少到目前為止,它比其公民更顯得不堪重負。
  • 日期 04.09.2015
  • 作者 Alexander Kudascheff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