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前進石垣島】八重山『龍之舞 八重山パイン物語』





【前進石垣島】八重山群島海灘「星狀形」美麗星砂 - 

【前進石垣島】八重山群島海灘 「星狀形」美麗星砂



琉球的八重山群島是日本國土中最南端的島嶼,附近海域因為較少人為破壞,海水清澈見底,不僅非常適合浮潛,下海觀賞珊瑚礁,海灘也出現美麗的星砂,成為當地重要的觀光資源。

宛如自來水般的透明純淨,琉球八重山群島的海水,清澈得讓人不敢相信。這片乾淨的海洋,也在八重山群島,佈滿了美麗的白色沙灘。

記者郭展毓:「西表島海灘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星砂,觀察星砂的方式就是像這樣子,放在沙灘上,拿起來就能看到許多的星砂。」

把手放到沙灘上,一舉起來就是滿手星砂,這一顆顆長得像星星的白砂,全來自八重山群島周邊的海裡,嚴格來說,星砂並不是砂子,而是有孔蟲的外殼化石,有孔蟲最常分布在西太平洋的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特別是在八重山群島周邊,有孔蟲密度堪稱全球最高,自然為附近海灘提供數也數不完的浪漫白砂。

生態解說員川滿博仁:「基本上就像那邊寫的,勸導大家不要帶走星砂,目前是有這樣的規定。」

只不過觀光客的湧入,帶走無數美麗的星砂,讓八重山群島的海灘,一度失去風采,現在日本政府只好請出告示牌,希望民眾能為沙灘留下一顆顆來自大海的美麗。

離開西表島的星砂海灘,我們搭船往太平洋而去,透明的海水,即使到了外海,依舊清澈見底,水面下的珊瑚,即使在船上用肉眼,都是清晰可見,八重山群島是日本浮潛愛好者的天堂,這片美麗的海洋,其實還很適合玩風浪板。

風浪板教練松澤建:「不知道風從哪邊來的話,是玩不了風浪板的,所以要先面對大海站著,感受風向。」

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即使從來沒玩過風浪板,也能在1個小時內,學會操縱的技巧。松澤建:「雖然眼睛看不到,但這一面是迎風面,風強的話會覺得重,風弱的話會覺得輕。」

風帆就像腳踏車的龍頭一樣,左右著風浪板的去向,在八重山群島附近,一年四季都有強勁的海風,是日本最適合玩風浪板的地方。

松澤建:「這個島有很棒的風,一年四季有大半時間有風,而且風勢強但浪又不大,對風浪板來說,這個島擁有各種最適合的條件。」

有清澈的海水、有浪漫的星砂、有美麗的珊瑚,更有刺激的風浪板,八重山群島的海洋,就是這麼多姿多采。


------
開卷八分鐘:松田良孝《八重山的台灣人》2013年06月09日12:01
來源:鳳凰網讀書 作者:梁文道
梁文道:說到琉球,我們中國有一個地方跟它的關係更是密切,更是複雜,那就是台灣。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書就叫做《八重山的台灣人》,八重山其實就是琉球群島裡面的其中一個島,然後它的作者松田良孝就是沖繩當地的一個記者,那麼這本書在當地曾經飽受好評,倍受歡迎,是本很有趣的一本書。

他基本上是個報告文學,裡面談的不是大問題,甚至不是從小個案透視大群體,而就是談個案,但是這些個案本身恰恰能夠讓我們看到在一個宏大的歷史變動之中,一些個人命​​運它的反复,它的起伏,然後如果我們談問題,談民族問題,談政治問題,能夠多有這麼一點個人視角的時候,也許我們會變得比較沒有那麼激進,沒有那麼強硬,而是懂得更能夠用同情的角度來看事情。

這一本《八重山的台灣人》裡面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到底這個八重山這個列島附近跟台灣的關係有多近。比如說這上面的石桓市為起點,石桓島跟台灣僅僅相距270公里,和沖繩縣首府那霸市卻隔了410公里,石桓到那霸之間每天有20個航班,用一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照理說從石桓島飛往台灣應該更快才是,但事實上,他們一周只有兩趟直行船班,一趟船班需要7小時,還有一趟要16小時,但是在昭和年代的時候,石桓島和台灣之間的船班非常頻繁,直接往返兩地,直到二戰結束之後,他們台灣跟八重山才永遠的這麼間隔開來。

想像一下,在日本殖民帝國年代,台灣跟沖繩尤其八重山這一帶,地理上那麼接近,那麼中間的人員往來是很頻繁,很容易的,而在這個過程裡面,有這麼一些台灣人,他在日治時期,他就移居到了八重山,他移居的理由各種各樣,有的時候是因為家鄉的生活太困苦,有的時候是想出去闖闖天下。

那麼這些台灣移民到了八重山那邊或者是開礦,或者更重要的是做鳳梨,那麼後來沖繩的鳳梨在日本都很有名,主要是台灣人奠下的基礎,因為台灣的鳳梨產業很發達,他們發現八重山這個地方也很適合做鳳梨,於是就過去,開始生產鳳梨。

那麼但是呢,這裡面是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的,我們要了解,在日本殖民後期的時候,在台灣推行皇民化教育,有很多台灣人從小接受日本殖民教育,講日文,他開始慢慢慢慢認真的覺得自己是日本人,他到了八重山那更加是在日本的屬土之內,於是就更加的認同自己是日本人這個身份。但是,這個情況遇到一個戰爭時期,就格外變得複雜。比如說日本開始打仗,打到後來,不夠兵要徵兵,那徵兵要不要徵台灣士兵呢?當時徵台灣兵對日本來講是個很難做的一個決定,為什麼?因為如果徵了台灣兵,他去打仗,碰到中國人那怎麼辦,他們大家是同胞,他不會那麼認真去打的說不定還會叛降,所以日本是不敢隨便動台灣兵的主意。但是,如果你說讓台灣兵去幹些別的雜事,或者是去南洋打美國人,那或許還可以,終於到了後來兵源不足的時候,就開始徵起台灣兵,而徵台灣兵,台灣兵名義都很好聽,就叫志願兵,居然徵了兩百萬志願兵,與其說是志願,倒不如說有一大半是被迫的。

在這個志願兵裡面又有一種是根本不想當兵的,而是去所謂的為國奉獻,什麼叫為國奉獻?就是在戰爭時期幫日本做些經濟後援工作,例如就有這麼一些台灣人到了八重山來開礦。那麼他們到了這兒開礦,也到這兒開墾,那麼當做是為國奉獻,他們把水牛也帶進去了,但是當地人卻很不滿意一開始,覺得說台灣的水牛帶過來,耕種那麼好,效率那麼高,而吃苦耐勞,你們的鳳梨也行,開礦也行,搞不好將來就會霸了我們的地方。

於是就有一個本地人與外來移民之間的矛盾,那這個矛盾到了後來就更麻煩了,就是戰爭打完了,戰爭打完的時候你想想看,有這麼一批台灣人,他出生在台灣的時候,台灣是日本的一部分,他也覺得自己是日本人,然後他在日本的這個台灣這個部分,跑日本的沖繩那個部分去,仗忽然打完了,打完了之後當時通過國際法,說他們這些人忽然又都變成叫做中華民國的國民了,那麼該遣送回台灣去。

而當時的控制沖繩這個地方,又是美軍,因為我們知道沖繩是後來才還給日本,所謂回歸本土,這時候是美國控制,美國又沒有想法說要遣送這些台灣人回國,那這些台灣人到底怎麼辦,他到底是誰,本來覺得自己是日本人,忽然一夜之間就變成外國人,而當時的沖繩的地方政府,地方人士對他們也有點排擠,瞧不起他們,或者說你已經是外國人,你霸了我們田地,趕快還給我們,但是他們又回不去,他回台灣呢,要回去很麻煩,因為美軍不遣送,要自己回去,要自己回去的話,他不曉得當時的國民政府怎麼對待他們,畢竟這些人過去曾經效忠過日本帝國。

那麼聽說台灣那邊二二八之後,這些外省人來了跟本省人關係也不是很好,於是就搞的非常不妙,終於就變成了一批好像無主孤魂的狀況下,在沖繩的社區裡面,掙扎在不同的國籍跟身份認同之間,後來有一些下一代出來了,這些下一代當然想擺脫這種尷尬的狀況,想擺脫在學校被人歧視,被人笑話的情形,於是下一代人裡面有些人很努力的要想做好一個日本人。


但是再怎麼努力,恐怕有時候還是不夠的,於是就要開始想到別的方法,比如說​​這本書裡面有一個特別有趣的人物,叫做張德義,那麼這位張德義呢,他還有一個日文名叫山內德義,他後來很有名的地方是他參加全日本的中學生英語演講大賽拿了第二名,為什麼他英語學的那麼好,就是他發現只有透過英語這種屬於外國人的另一種人的語言,跑到他方去,他才能夠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終於這個人後來跑到了大阪,離開了家鄉,心安理得的想忘記他的這個背景,然後要做一個日本人,但同時有一些下一代因為有一個台灣的背景,明明從小到大都受日本教育,就當成是個日本人一樣,又想回到台灣去尋找他們家族的過去。

總是在這個時代變化之間就會出現這些不同的個案,而這些個案都不是你用單純的標籤,比如說什麼漢奸、日本人、中國人,這些身份加上去能夠隨意說明的,人的命運有時候真的就是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龍之舞 八重山パイン物語』 台湾農業入植者の苦難描く2014年6月8日 

『龍之舞 八重山パイン物語』作・三木健、中国語訳・呉俐君、挿絵・熊谷溢夫 八重山台湾親善交流協会発行・1300円+税(台幣300元)
 本書は、おじいさんが2人の子どもたちに自身の子ども時代の体験を語り聞かせるというスタイルで書き進められている。
 平易な文体、各ページにふんだんに配された素朴な挿絵などは、子どものための絵本、あるいは絵物語のような体裁である。しかしこの物語は、台湾農業者入植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であり、近現代における台湾と八重山の交流史といっても差し支えない内容であるため、大人読者にも十分読み応えがある。
 サトウキビと並んで沖縄の基幹産業を支えてきたパインだが、最近は次々とお目見えする色鮮やかなトロピカルフルーツに紛れがちであった。本書はそんなパインのルーツを、台湾と八重山の交流史を背景に解き明かしてくれる。
 1950年代後半から八重山で興ったパインブームが沖縄本島北部にパイン栽培を広め、パイン産業が活性化したこと、その功績の陰に戦前台湾から八重山に入植した農民たちの血のにじむような苦労があったという基本的な史実を、私たちはどれほど知っていただろうか。
 彼らは戦前、「タイワナー」「三等国民」と差別され、台風やマラリアに苦しみながらも必死でパイン栽培に取り組んできた。ようやく軌道に乗ったころ、今度は戦争でパインがぜいたく品として栽培禁止の憂き目に遭う。開墾した土地を追われ、戦後は「外国人」としてゼロから再出発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悔しさはいかばかりだっただろう。
 人は踏まれた足の痛みには敏感でも、踏んだ人の足の痛みには驚くほど鈍感である。そのことを本書によって思い知らされた。
 復帰後、外国産の安いパイン缶詰の輸入に押されて衰退したパイン産業が、かつての輝きを取り戻せるかどうかは誰にも分からない。だが、数々の試練をくぐり抜けてパインの苗が生き延びたように、台湾と沖縄の交流の歴史は後世に語り継がれていくことだろう。
 中国語訳が付いたことも両国の懸け橋となるための優れた工夫である。子どもたちのように、まずはおじいさんの話に耳を傾けてほしい。これは現代の民話でもあるのだから。
 (齋木喜美子・福山市立大学教授)
・・・・・・・・・・・・・・・・・・・・・・・・・
 みき・たけし 1940年石垣市生まれ、ジャーナリスト。
 う・りじゅん 1983年台湾高雄市生まれ、琉球新報記者。
 くまがい・いつお 1936年生まれ、イラスト、デザイン、執筆活動を展開中。

※注:熊谷溢夫さんの「溢」はサンズイに「益」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