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陽陵

陽陵 歷史微笑的記憶
比起兵馬俑,陽陵俑顯得平凡樸實,但每一尊俑的臉上都流露出溫和而含蓄的微笑。
(照片/蔣勳提供)

陽陵博物館 為來往西安必去新景點

1970年代後期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改寫並填補了中國美術史人像造型的空白。在兵馬俑發現以前,中國上古美術史多是半抽象的動物造型,也就是傳統稱呼青 銅器上的「饕餮」。和同一時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希臘幾個古文明比較,人物造型一直不是中國美術的主流,人像和人體藝術也相對不發達。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一百八十公分身高,造型寫實逼真,不僅是中國人像造型藝術的高峰,也是中國美術史上極少有的寫實主義人像雕塑的典範。

秦兵馬俑的盛名使得其他王陵墓葬作品的重要性相對被忽略了,例如即將來台灣展覽的漢景帝陽陵的作品。

漢景帝陽陵在陜西咸陽涇水和渭河的交會處。漢代八、九個帝王陵墓都在古長安城北邊,自西而東,沿著渭河,一字排開,陽陵是最東邊的一座。

陽陵的開挖在1980年代末,主要是咸陽建國際機場,高速公路經過陽陵,才使得探勘已久的陽陵文物公諸於世。而一般人看到陽陵文物的圖片或作品已經是1990年代的末期。陽陵博物館則是1999年才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來往西安的遊客進出國際機場必去的新景點。

我最早關心到陽陵的文物是看到有關「裸體俑」的報導,看到不甚清楚的圖片,的確是裸體,男性下體都有性器官。中國從來沒有裸體人像雕塑,這在美術史上當然 是令人驚訝的事。但是很快就證明並不是「裸體俑」,而是穿了絲質衣服的俑,年代久遠,紡織品腐爛消失,就剩下軀體,被誤會為「裸體」。其實不只是衣服,原 來俑的手臂也是木製,像偶戲中的傀儡,可以動作。木製手臂也腐爛了,所以出土的俑多沒有手臂。

秦始皇的兵馬俑因為是連衣服一起用陶製作的「塑衣俑」,所以沒有產生和陽陵俑一樣只留下軀幹的問題。

美,比歷史還真實

與陽陵俑同樣是一人一個樣的秦俑,眉宇之間有著備戰緊繃的神氣。
(本報資料照片)
1988年第一次到西安,還沒有機會看到陽陵的文物。但是已經看到了很清晰的圖片,使我印象深刻的是陽陵每一尊俑臉上流露出來的溫和而含蓄的微笑。

景帝陵的人像為什麼會透露出這樣美的微笑?

我的心裡浮現出很深的好奇。

記得在巴黎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裡面敘述馬克斯面對一尊古代希臘雕像時的迷惑。一個歷史思想家,卻在一件藝術品中彷彿看到了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

這就是亞里斯多德說的:──「美,比歷史還真實」嗎?

景帝劉啟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56至141年,他繼承父親文帝的政策,與民休息,實行黃老治術,講求無為而治,緩和了秦始皇至楚漢相爭以來嚴刑峻法的壓迫與 戰爭的動亂。文帝景帝相繼四十年,相對前一個時期,政治大致穩定,經濟富裕,人民可以安居樂業。歷史上稱這個時代為「文景之治」,然而,要一直到看到了陽 陵人像臉上的微笑,才真正能夠體會一個時代的承平會在藝術作品上發生如此深刻的反映。

1999年以後,我講中國美術,都有一章特別比較始皇俑與陽陵俑。

這兩個墓葬相差不到八十年左右,在同一個地區,可以推測負責的工匠極可能有父子或師徒的傳承關係,卻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人像美學風格。

始皇俑高大威武,強調寫實,人像姿態嚴峻,臉部肌肉緊張,沒有微笑,甚至連眉眼鬢髮的線條都尖銳犀利,多直線稜角,表情慎重嚴肅,如臨大敵,不敢有一點鬆懈。

比較起始皇俑的緊張偉大,景帝的陽陵俑顯得平凡樸實,人體比例不大,只有始皇俑的一半左右,人體細節自由隨意,特別是肩膀,大多放鬆圓轉,和始皇俑的繃緊備戰大不相同。

陽陵俑面容變化多,不像兵馬俑那麼單一,有面容飽滿豐潤的鵝蛋臉,有清秀的瓜子臉,也有顴骨高聳方整的國字臉,人的表情各有特色,但都從心底流露出喜悅歡欣和平的笑容。

最早漢民族臉上的笑容

人像藝術臉部的笑容常常標誌著一個時代人對生命的自信與滿足。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以難以形容的「微笑」標誌了文藝復興時代的高峰,而漢陽陵俑臉上的微笑也一樣標誌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平時代人民共同的記憶──微笑的記憶。

一頁歷史過去,人仰馬翻,鬼哭神號,秦在滅亡六國的戰爭中動輒「坑殺四十萬」人──挖一個大坑,活埋四十萬人。秦的律令嚴苛,商鞅「作法自斃」的成語今天也還在人們口邊。

楚漢相爭的時代,項羽燒阿房宮,劉邦在追兵來時,是可以親手把女兒(魯元公主)與兒子(惠帝)推下馬車的,只為了減輕重量,馬車可以跑得更快,自己可以逃脫敵軍追殺。

漢初呂后把情敵截斷四肢,刺瞎雙眼,刺聾雙耳,養在廁所為「人彘」的陰狠殘酷,都驗證著鬥爭存活下來的人性是如何的扭曲。

因此,看到陽陵俑人像臉上的笑容,其實是有一種莫名難以言喻的近於辛酸的感動。

景帝的時代仍然有「七國之亂」,歷史上也多有人批評景帝錯殺晁錯(而且是殘酷的腰斬),景帝陽陵也發現有戴鐐銬的刑徒屍體,景帝的和親政策也常被譏諷為向匈奴屈服;──然而,我還是被那一尊一尊從黃土裡被清理出來的「笑容」震動了。

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土之前,這是最早漢民族臉上的笑容,已經有了對生命的悲憫,有了以後只有在菩薩臉上看得到的笑容。

歷史一頁一頁逝去,每一個時代也以不可取代的魅力留在藝術作品上,成為永恆的歷史見證。

看過太多戰爭、饑荒、病疫流傳,政治的屠殺,天災與人禍,一個時代可以愉悅地笑起來是多麼重要的事。

看到陽陵俑臉上的微笑,很為那一時代的人民慶幸,因為沒有多久,漢武帝時代,又要打仗了。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